1. 星空电子网站地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业务主管
      官网使用指南 登录 注册 中文 English高级搜索

      科普分享

      “寂静的杀手”--骨质疏松症

      发布日期:2025-03-12

      播放次数:74

      分享:

      作者:吕红梅 中国星空电子网站地址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吉林市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



      骨质疏松症因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而常被称为“寂静的杀手”。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主要由于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对于绝经后女性、50岁及以上男性,建议参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法(DXA)测量骨密度,T-值≤-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二、骨质疏松的分类有哪些?


      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或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三、哪些人群易患骨质疏松?


      1.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会导致骨钙流失加速,从而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


      2.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会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也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


      3.家族遗传:如果亲属中有人患有骨质疏松,那么也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4.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骨质流失加速,尤其是长时间卧床或轮椅使用的人。


      5.不良生活习惯:吸烟、过量饮酒、咖啡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6.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和抗忧郁症药等,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7.营养不良:缺乏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也会导致骨质疏松。



      四、骨质疏松一般有什么表现?


      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骨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骨骼力学性能下降及微骨折的出现等,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严重者出现脊柱变形,甚至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后果。


      1、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可伴有肌肉痉挛,活动受限等。


      2、身高缩短,驼背:是由于骨质疏松造成椎体变形而引起的,是临床上的重要体征之一。


      3、骨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或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常见部位包括髋部、胸腰椎、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及踝部等,即使没有明显的外力作用,脊柱、髋部、腕部等也可能骨折。


      4、呼吸不畅:由于骨质疏松后驼背引起胸廓变形压迫肺部,从而导致呼吸不畅。


      5、牙齿松动:骨密度降低,会使牙槽骨不坚固。


      6、行走能力下降:骨质疏松后,骨骼承重能力下降,行走后关节及肢体疼痛。



      五、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有哪些?


      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包括种族、增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等。


      可控因素:


      (1)不健康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阳光照射不足、吸烟、过量饮酒、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过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体质量过低等。


      (2)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肝肾及心肺疾病等。


      (3)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六、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1.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建议摄入富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摄入牛奶300~400mL或蛋白质含量相当的奶制品。


      2.适当运动,经常锻炼:运动应根据个人运动能力选择,增强骨骼强度的负重运动,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广场舞、游泳、打太极拳等,每周至少3~4次,每次30分钟。增强肌肉功能的运动,包括重量训练和其他抵抗性运动。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


      4.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采取避免跌倒的生活措施。



      七、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钙剂: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峰值骨量、缓解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建议:中国居民中青年推荐每日钙摄入量为800mg(元素钙),50岁以上中老年、妊娠中晚期及哺乳期人群推荐每日摄入量为1000~1200mg,绝经后的妇女和70岁以上的男性每天需要1200-1500mg的钙,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其中牛奶、奶制品、虾皮、虾米、海鱼、芝麻酱、豆类、豆制品、蛋类、核桃、花生、坚果等含钙量较高,食物摄入量不足者,可以通过钙片来补充。


      维生素D: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和降低跌倒风险等。首先建议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对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者,应给予维生素D补充剂。建议血清25-(OH)D水平保持在20ng/mL(50nmol/L)以上。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在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期间,血清25-(OH)D水平如能长期维持在30ng/mL以上,则更为理想。建议每天摄入800-1000IU的维生素D,食物中最好的维生素D的来源为鸡蛋、鱼类和强化奶。每天接受30~60分钟的日照,对于维生素D的摄取非常重要。


      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双重作用药物、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中成药。包括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等) 、唑来膦酸、地舒单抗、特立帕肽、罗莫佐单抗等。


      小结: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容易导致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加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合理补充钙及维生素D,可以有效地防治骨质疏松、降低其发病率。


      骨质疏松的发生有时是很隐匿的,不容易发现,有些人在体检时做骨密度检查后才发现自己有骨质疏松,还有些人是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后才知道患有骨质疏松,因此,早期发现骨质疏松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要及时就诊、筛查并诊断骨质疏松,接受恰当的治疗、预防跌倒及自我管理,也能显著降低骨折的发生、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中国星空电子网站地址网站发布信息为协会版权所有,所有转载请联系cnhfa@xiangshui520.net,转载请标明作者及来源。)